2008年8月11日,星期一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三版:世相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交警解不了的难题“老娘舅”解开了
本报记者 仇健 通讯员 杜方云

  拖拉机冲进了村民家里,交警3次调解无果,最终,还是驻村综治指导员化干戈为玉帛,让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。
  临安市去年6月起推行驻村综治指导员制度以来,解决了大量纠纷。今年1至7月,仅该市河桥镇,就排查、调处矛盾纠纷143起,调处成功139起,成功率为97.2%;信访量也比去年同期减少了七成。
  3月12日中午,河桥镇乌珠山自然村的蒋大嫂和儿子午睡后刚刚起床,突然轰隆一声,墙上出现一个大窟窿,一辆中型拖拉机冲进房间,母子俩惊呆了。
  好不容易回过神来,母子俩发现,刚刚睡过的床、家里的米缸、家具等全都埋在了砂石瓦砾之下。虽然母子俩幸免于难,可拖拉机驾驶员却伤得不轻。民警接到报警后赶到现场,与蒋家人一起救出了驾驶员。
  然而,就在交警完成现场勘查、准备将事故车辆起吊拖离现场时,蒋家人突然拦在了交警面前:“赔偿的事没有谈好,不能把车拖走。”交警当天就召集双方进行调解,然而,由于意见相左,双方发生了激烈的语言冲突,调解告吹。
  第二天、第三天,交警都组织了调解,但均未奏效。最终,交警部门决定出具事故认定书,赔偿事宜则建议由当事人寻找其他途径解决。于是,双方都找到了镇调委会。
  驻村综治指导员商卫明决定挑起这副担子。他专门调查了双方的家庭情况,并走访了他们的亲友,然后全身心地投入调解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一星期后,双方被法律和情理所折服,被指导员的精神所感动,终于达成了共识,蒋家获赔1.5万元。
  其实,这只是临安市驻村综治指导员所化解的一个不算复杂的纠纷。西九村两户村民因房屋调换造成纠纷,双方扯皮打架长达5年之久;曙光村村民与淳安县临岐镇村民的铲车侵权纠纷,长久没有定论;拖了10年之久的山核桃纠纷……这一桩桩邻里纠葛、历史遗留问题、跨地区经济纠纷,都在驻村综治指导员与村干部的密切配合下迎刃而解。难怪临安市委政法委的同志评价说:驻村综治指导员构筑起覆盖基层的信息网络,架起了党和政府与群众的“连心桥”。